2022 TheBrain 通讲 06

m

  • 晚上好!今天是 the brain 中级课程「最后」一讲。按计划是最后一讲,但现在看起来,大概率讲不完。没关系,讲不完就再讲一次。

  • 中级课程,也叫功能通讲。这个学习阶段,是无我的。就是不要想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放下我执,开放耐心,去了解 the brain。无所执而生其心,无所执而知其脑。

    • 我们先讲了 the brain 的软件界面,这是第一位的。

    • 然后看了它的官方网站。

    • 此外,也很重要的是它的 document 它的 user guide, 内容非常非常丰富,写得也非常好。

  • 今天主要是通读用户手册,user guide。

  • context:高密度高成效的周末

  • 按照惯例,先分享近期的context。这种做法,既是有趣真实,也体现了一个 the brain 关联性。昨天周六,反而比正常工作日更忙,全天连续赶场。看 Colube 白板图:早上去参加了公益跑步;跑步活动未完全结束,再赶到IT财经,开一上午的理事会;午饭没吃,直接下午文创专委会敦煌观展。——很久没有这么紧张了。此三件事情非常密集,就产生了高频的信息反应。

  • 不仅如此,晚上我挺累了,但睡前看到周日清晨有长宁跑协的10km晨跑。他们的跑步我参加频率比较低,因为离我太远,开车过去要半小时。但是在周六高强度高密度的信息和体力之后,我反而决定,明早继续参加。

  • 周日早上,打开手机,看到晓江老师的公众号文章,就讲节奏——非常巧合。

  • 节奏是个重要概念。很多时候,元素没有变化,但节奏变化,也能产生不同结果。

  • 最早对「节奏」有明确印象,是邹鑫/邹小强老师的一次分享。他讲时间管理的本质,就是节奏。那次分享,似乎是永锡老师在北京的很早期一次活动,大树老师好像也在。

  • 时间管理的关键,是节奏。并不是说越快越好,当然肯定也不是越慢越好,而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我后来跑步,也加深了对节奏的理解,呼吸的节奏、脚步的节奏、摆臂的节奏、与地形体力相适应的变速节奏,这次跑步与下次跑步之间休息与运动的节奏……

  • 节奏,不仅仅是时间角度,而是广义的。

  • 大家很喜欢探索不同的知识管理、知识呈现的工具。知识管理包括多个环节,但在收集整理的前期,各软件差别并不大;但在呈现、组织、输出阶段,差别就大了——大纲、卡片、白板、瀑布流……就像我现在演示用的卡片白板,是一款新的国产工具,叫 Colube。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结构其实也是一种节奏。换个例子,这个宇宙,也具有自己的空间节奏。宇宙空旷,但是你向前走,遇到一个星系——中间一颗恒星,四周环绕行星,行星可能还有卫星……结构,就是空间节奏。

  • 学习之道 》也讲究节奏。最核心的概念「划小圈」,就是通过压缩空间,来压缩时间和精力,是一个全方位的节奏提升。

  • 以我们最熟悉的「工作vs休息」举例。节奏粗糙者,认为自己工作 5 天,然后休息2天。精细些的人,会说自己工作 8 小时,然后晚上休息N小时。再精细一些,有人会说自己用 番茄工作法 ——每工作 25 分钟,就休息 5 分钟。这种节奏就细密多了。但是,还可以精进。如果是乔希,或我提倡的那种,或者像 CPU 那样,就可以进入不同的境界。CPU 是把时间分为极小脉冲,在工作、休息、工作的各项任务之间快速切换。人也一样。比如我现在讲课,是在工作;但是讲话有停顿的,这个间隙就是休息,微休息。另一方面,我讲话的时候,我的嘴巴和大脑是在工作,但是我的手可以休息啊。如果大家真能理解这些,在节奏或者结构方面,认知更精细,在行为就会自然有变化,会帮助你解决很多问题。

  • 回到这个周末的经历,其感悟就是:主动改变节奏,可以引发更多信息碰撞,带来思想和行动的产出。

  • 人的节奏,在日常情况,变化幅度不大。以心率为例:睡眠时静息心率 50-60;白天日常活动,可能到 120;但只有高强度运动,才能达到比如 150、180 这样的心率。但只有心率高到一定程度,进入不同分段,才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跑步app图)。

  • 同理,工作也需要不同强度,需要创造场景去突破自己。乔希的做法,就是对外界敏感,拥抱变化,积极引入变化;甚至,没有困难也创造困难,把自己逼到绝境。这背后的原理,就是我所说的,增加压强,加大密度,就会产生常规情况下无法发生的反应。

  • 我亲身经历,也感悟到,周末的这些事,高强度挤压在一起,产生了很大收获。

  • 周六的跑步,我本可以不参加——看开一些,所有事情都可以不参加😊 但参加了,在现场,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之 Be Proactive,积极主动,就会有新发现。在跑步中遇到大杨扬,就让我想起来她之前讲过的一个比赛经历——而那个经历,我本来应该放到合桃派《学习之道》总体分享中去的。

  • 杨扬获得过很多冠军,据统计是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但很多比赛并不容易,也要斗智斗勇,胜败取决于一瞬间。某次重要比赛,有强力对手。对手的特点是前半段爆发好,因此,如果压制前半段,阻止超越,基本就稳住冠军。比赛开始,杨扬很清楚对手准备在哪个时间点、赛道哪个位置尝试超越她。这时,她做了一个「只有对手才能察觉的极微小的动作」,对手很敏锐判断:杨扬要减速阻碍她,于是也只好减速。但是,杨扬只是一个假动作,并未减速……于是,结局决定。这事还有一个有趣的续集,某次比赛,对手想用此方法「报复」杨扬,但反而被杨扬抓住机会,超了过去……

  • 这个例子,与《学习之道》极为吻合,还记得乔希说对手在他深度思考时,极轻微敲击桌子,发出只有他才能听到的声音,干扰其思维吗?这个非常难得(因为近距离)、本来已经忘记的例子,因为跑步遇到了主人公,又记了起来,可以补充到分享内容了。

  • 第二场活动,IT专委会,中讨论到举办年会。不能铺张浪费制作华而不实的纪念品;但完全没有也影响气氛;选择比较困难。我后面突然想起,跑步活动经常会做一种腕带,价格便宜,但每次都很受欢迎,可以推荐。看,第一场活动的成果,就带入了第二场活动。

  • 第三场活动,文创专委会,成立时间较短。讨论到下次理事会的调整,我就把 IT专委会资深学长倡导的原则「不看有多少想法和资源,看行动,能否每年为声律会组织一次活动」,引入了进来,再次实现知识方法的跨组织迁移。

  • 所以,周六非常有成就感。但我的习惯,这时不是停下休息,而是继续精进,于是周日继续跑步。非常巧,刚好遇到了临时参加的 FitFam 团队,交流之后,决定引入到 THU 跑团。真是意外收获!按时髦说法,完美闭环了~~(补例:我大学时代,最舒服的学习,是每次考试结束后当晚的晚自己。再补例:知识产权考试即将放弃时,通过增加10KM比赛来提升积极性)

  • 联系就是价值。TheBrain 最强调联系。

  • 但在我们精神世界、现实世界中的联系,和大家在 TheBrain 或双链笔记看到并不相同。软件中的联系,只是一条数据,或者一个 flag,只分有和无,不分曲直、粗细、强弱,被连接的两端,也不分轻重远近。

  • 可是,数据库如此,到了屏幕上,就能标识颜色、线条粗细了……为什么?因为数据库是给机器用的,屏幕展示才是给人用的;人是感性的。

  • 也就是说,计算机中的连接,只分有无;人脑中的连接,是有生老病死、繁荣衰败的。有些链接,今天想起来,过两天就忘掉了。另一些连接,不断重复,就会根深叶茂,日益强壮,抵挡住其他信息的冲击和时间的磨损。这种重复和维护,也不是像计算机一些简单重复,而更提倡差异化场景的重复。我这两天的例子充分表明,在高密度场景、不同环境、多信息甚至新信息的刺激下,形成一个更加活跃的「场」,能够增强连接、甚至产生新连接。

  • 哦,说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行为和信息的互动,其惊喜高效的产出,不仅在周六与周日,而应该追溯到周五。因为,即便有外界的偶然,我和 杨扬、FitFam 一起参加活动,按往常风格,我未必主动联系。而这两次的主动,应该是源自周五晚上的跑协迎新会。会议由我组织,提前进入了「主动」状态;招新是我职责之一,所以,周六周日遇到新资源,我要从职责方面,积极引入。

  • 非常高兴啊。我在刚刚讲的过程中,才意识到这些事情真正的缘起,是在周五。这是分享带来的意外之喜。

  • 参加活动有惊喜,积极主动有惊喜,做分享也有惊喜。人生多惊喜啊~~

  • 中级课程

  • 我们回到课程。

  • 初级课:初级课,虽然也是一次课,但实际5分钟就够了。初级的内容,就是那三板斧:建立节点→向上向左向下拖动→再建立新节点。

  • 初级课的要点就是:不要管软件多复杂,都要找到基本招式。最基本的使用非常简单。基本不是低级,甚至相反,是高价值。

  • 一直爱用吃饭做例子。人会吃美食、大餐。但陪伴我们最久、带来营养、促进成长的,都是日常食物。甚至极端情况下,只要米饭加白水,也能活很久。美味只是温饱营养之后的提升,只是点缀。软件也一样,用好最基本功能,可实现八九成收益

  • 有些高级小功能,可能会把原来 10 分钟才完成的工作,变成了 10 秒钟,看起来提升很多,但放在实际场景中,不见得价值多大。原因一,使用频率可能不高;原因二,人的时间并非省下来就有价值的。有个笑话:你不吸烟,那你的宝马呢?

  • 真正的价值不是节省时间,而在产出。但这产出,首先是你要长期实用,而不是总在切换试用。无论TheBrain,还是Obsidian,或者其他知识工具,能否帮你进步,区别不在于你知道多少高级这功能;主要在于你写得是否足够多、回顾自己的笔记是否足够多。

  • 初级课,确实很简单。我甚至希望,有人听完初级课,高兴地说:我明白了,其他功能我暂不需要,再见。然后,半年过去,他告诉我TheBrain这三板斧,对工作起了多大帮助。用于实践,有所改变,这是我最高兴听到的。

  • 继续做中级课,因为 TheBrain 这款软件,国内资料比较少,推广者也少,我就继续下去。

  • 相比初级课,中级课程又是无我的过程。这个时候你要抛开自己的需求,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抛开。你可以在通讲到某个功能时,对照一下自己的需求。但不要在听讲之前就做出判断——这个功能对自己没用。

  • 中级课程的信息密度很大。当下功能没用,你一不留神,下一个有用的功能就错过了。

  • 当然,如同阅读,也可以不通读,而当作字典按需查询。不过呢,我们的讲座,是视频形式,要查询并不容易。(所以,才整理现在的文字稿)

  • ★⭕

  • 那前面我们讲 the 就是终极的前一部分就是先讲软件讲了三次课,然后 the brand 官网讲了,我看是录课录的,一个大概 20 分钟,一个 40 分钟。因为刚好前面这两天群里有个问题问说,这 brain 是不是没有安卓版本?但是我又看到有人在用,我其实对群里的问题都挺敏感的,有时候不回答其实我都第一时间看到了没回答,有的时候就是不太知道怎么回答,当然给出答案很简单,但是我总是像让这个问题价值最大化,想等一等,看看有没有别的人回答,或者说他自己能找到答案。我我不我不记得我是不是回答过这个问题了。但是我脑子里经常想过说你看如果你看到别人有,然后你自己有没找到,那肯定证明它确实是有的。如果确实有官网通常用来发布,那所以这两点就推出来说,他可能在一个你没太想得到地方,也就是说这个网站做得有点奇葩。

  • 其实我讲课的时也说过,这个 the brain 的官网做的是比较特别,它把就是打打开不打开吗?不打开了大家想在头脑中打开,因为你看这这个这个这个这一点就是就感触很明显。就是比如说我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是 the brand 网站已经在我大脑里面打开了,就是我能看到左上角那个就是在这个位置有一个 productproduct 一点展开。

  • 展开之后这个地方会有一些很特别的一个叫 the brain 其实准确讲叫 the brain desktop 另外有一个 the brain iOS 另外一个就是 the brain Android 还有一个 team brain 那个 the brain Android 在这个地方它不在这个首页里面,也不在这个点开之后那个 the brain 里面。对。所以刚才强调的就是要这个通讲是一个需要一点毅力,需要拿出一点时间来的来做的。那么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做。但是如果你对 the 对任何的这种复杂软件 the brain to to commander 什么 obsiding vim 这样的软件有兴趣,就逾期后面不断的翻字典还翻不到,那还侮辱其中拿出一点时间来把它突击完,通读通讲通过一遍。

  • 好,那今天我们讲一下文档,这个文档我们就讲 the 前面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前两天我们在群里面讨论。然后大家知道无敌老 championship 它是使用 the brand 8 的。所以我就想了它就用了 the brand 8,然后我就给它回答一下,我说他用的是 the barren the barren 。

  • 那后面另外一个网友是陈海荣还是谁,然后他就显他就发现这个 B 不仅可以变成8,那我们用的是 13 brain ,这个也是 the brain 就很有意思的一个小点。我们回到 help 文档没有什么诀窍,就从头到尾看就是这么狠。那么这个网页是我应该把那个什么帮助翻译调用工具翻译的人的名字写了一点,我都忘了谁翻译的了这是 the brain 12 的 user guide 用机器翻译成中英对照版本,一共 460 页。我们就从头看。

  • 我从这个调配,因为我还是做了一些标记的。

  • 为什么好。

  • user guide

  • 这是官方的简介。其实如果从初级来讲其实是这样的。我在讲 the brain 中级课程之前,我对 the brand 软件还有网站其实没怎么看过,因为我是大概五六年前看,就是第一次用,那个时候还叫做 personal brain 就那个时候用过。简单研究过,觉得和我没什么关系,就放下了。那大概 3 年两年前还 3 年前,然后突然又想起它来就是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那个场景就是我需要回顾过去 40 年的一些经历经验。嗯其他的工具觉得不合适,就想起了 the brain 然后就找到他。就是那其实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他是不是还活着。然后一去网站发现这网站还在,产品还在更新,就下载,一用觉得就是它了,我属于这个只在初级阶段只用哪个三板斧。当然以前有些悟性,就是我没有太研究就用起来了。那所以我也没有看 the brain 官方对它的定义,但是在这个文档里面今天看了一次。

  • 哦,不对,不应该是第一次看。2020年讲TheBrain时,应该看过的。

  • TheBrain 如何看待自己呢?——你的终极数字记忆体。后面也比较关键—— no limits mind mapping software 。我也经常把 thebrain 和思维导图做比较。官方说,它是一个没有限制的思维导图工具。

  • 下一句 intelligence comes from the minds ability to think associately。什么是智能?什么是智慧?就源自于关联思考。那是这种关联该解释到直白一点之分,那就是从一个思想跳到另一个思想,然后跳来跳去就建立了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思维的网络或者叫体系。那你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你不仅是把原有的思想建关联起来,还在关联的过程中也会产生 new ideas 然后他说 associations are our inspirations 这种关联就是一种激发。

  • 没错,就像刚才我举的这两天的例子一样,就是关联是一种激发。当然有时候引入一个外界的因素也是一个激发。比如这两场活动预料之外的那个杨洋和 fit fam 的那个团队的人,这个后面就不用看太多了 not means 然后在 brand 里面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它叫做 sorts 那么直译的话就是思想,当我有时候更愿意把它就是成为一个节点。我在讲的过程中,就刚刚才意识到就是我把 the brain 里面的很多翻译都没有忠实地用 titania 的意思,都用了一种更机械更退化的翻译。待会解释啊为什么 source 或已经将它们称作一个节点。

  • 然后你说这个 source 不仅仅是看到的这个这边这一个小框,这一个点,它还包括一些内容。你这个内容就是对,这个 source 不仅仅是包括下面的 source 就是 source 本身它是有内容的,它可以有一个笔记,有附件对吧,还有网页各种的扩展。他这句话强调的是 the brains dynamic graphical interface 动态的一个界面。这是一个 the brain 很有特色的一个地方思维导图,就是一张 A4 的纸它只是一个电子的纸。

  • 那么 the brand 是动态的,你每点开一个节点叫一步换景,你都看到时候以这个节点为核心,它的上下左右的那个小世界。因此这种动态也就决定了很多我们有时候需要的一些功能是不太容易实现,或者说对,实现了也费力不讨好的。比如说能不能我把我的 brand 所有的节点全导成一张大图?这个也不太能。

  • 不仅如此,有人说呦如果我将来不用 the brand 了,或者我不用任何工具了,那个数据能不能导出来?其实是这样的,这个数据,当然在 branch 可以完全导出那个 JSON 很多笔记工具也能导出。就所以理论上有那个数据,如果你有开发能力,你可以再把那些数据复用,但其实大多数没那能力。

  • 因此很多导出其实不用太在意就像什么,就像你在一个特别好的对,你有一间特别棒的书房对吧?你把你的书房,你的书工具书,常用的书什么各种参考书、休闲的书小说,在那个书房里面摆的井井有条。但是你说我能不能把它打包带走可以带走。但是你如果下一个房子是一个没有书房,就会给它带到厨房。那你这些数据能放进去吗?当然你可以放进去啊,但是它就没有那种便利性了。因此在我看来就是数据据和那个就是数据。嗯对,你的数据是一种数据,那个 App 那个程序它在计算机上也是一种数据。它只是然后你或者打个比方就说一个是你数据是一个被加工的原料,那个软件相当于一个机器,那么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很多时候导出不导出也就是你安心不安心的事情。我对这个事情是不太在乎的。就像你现实中你很多家具、电器、房子,你不会期望它一直延续下去,它都有生命周期的。那么软件也是一样,也有生命周期,即使数据也有生命周期。所以你从这个角度想一下你的数据想想五年前的数据对你还重要吗?很多数不重要了,但是大多数你用的软件应该都支撑五五年是没问题的。所以到了五年之后,如果它不更新,那就让你让你的数据和这个软件自然的消散掉就好了,没必要太未未来歧人忧天,导致现在都不敢用。

  • 那那这这这个地方 PRO 功能这个不是一个什么什么说这个我我只是说这个标注很有意思,你看它这个文档做的为什么说做得很好呢?就是它不允许了很多内容,它应该是迭代了很多版本,这些图标用的表示什么?那么其实我看到这个时候想到的不是说的brand ,而是就是想到的。我现在用的这个 PDF 软件,它叫做 PD FX change 。

  • 当然我这个是付费版,我这个是付费版,大概 1000 多块,其实挺便宜了。买断制相当于是。它如果不付费的话,它在这个各个菜单里面那些 PRO 的功能它会有标记的选择一个 PRO 我觉得这个地方做得很厚道,我告诉你这个地方是收费的,你如果用不了,你就不用点了。

  • 那 brain 里面最重要的思想刚才说了那个叫 salts 接下来当然是 brain 又来个salt 。对,然后 plex 就是那个主区域,主区域,然后还有这个 content area 就是刚才我说的和这个节点。其实我说的时候,因为这些知识我们都过。其实我说的时候,听的人就有两种反应,一种就是觉得很熟悉,并且理性上知道说讲过了,那没有新的东西还要听吗就容易走神。但还有一种去就是什么呢?就像我读学习之道一样,我一直期望大家不是听我来分享我对学习制造的理解,而是你把你对学习知道的理解和我的理解去对照,然后去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 那么同样我们在听这个的时候也是想,你最好就像我是面对着这个 the brand user guide 那你也可以变这个 user guide 你看能不能抢。在我说之前你想出这个 content area 里面你关注的那些点,或者说它的功能是什么。然后左边有 active thought 和 active 有没有 active 的 sort 对,这个是指英语语数很绕,然后节点的关系。对,就是其实这个地方我认为它的描述。如果我写的话,这个文档会修改一下的。主要概念,第一个是 sort 第二个就是 relationship 前面的后面那些什么 plex a brain 重要性远远没有这个 relationship 这么强。并且我们看很多,比如说 opposing 里面也有一个叫 extra draw brain 很多其他软件也想模仿 the brain 他们要在这个节点 sort 功能方面很容易,就做得也挺丰富。当然肯定没有 the branch 强,但是最了不起的 the branch 它把这个 linkassault 当成一样的对象,只是形态不一样。

  • sort 是一个点, link 是一个线。但是 link 它可以有 type 有它好像没有 tag 但它有 color 它有单向双向线条,有粗细虚实有颜色。并且重要的是点开之后它也有一个 content content 里面可以有 note 可以有 attachment 可以有 web link 有这一点。其他的那个其他的工具里面的那个 link 是达不到的。最多那个 link 就是做点可视化的区分,加一个小标注。那关系有 child salt 和 parent salt 还有 sibling salt 那最重要的你 jump salt 这个前两天某次讨论的过程中对,那次好像来了一个新成员,就讨论什么是 jump salt 和这个子节点。然后那次讨论其实激发了我很多想法。那么我通常就就是我基于那次的讨论,我意识到如果大家画一个相同的,比如说我们都是说我拿着 the brain 去做一个听课笔记。不要做一个图书的要点摘录。对笔记和摘录是不一样的。听课笔记每个人的应该是差别非常大,因为我说笔记不是那个人讲的要点,笔记是你能够就是是那个人讲的和你所理解的中间的一个差异,因为你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所以你记这个差肯定也是不一样的。但是要点摘录就是你要有点无我记住这个书里面的主要内容。

  • 那么如果是这个摘录的话,我认为用 the brain 去记的话,我们这个结构应该是比较类似的,大多数 parent sibling 这些关系应该是比较类似的。但是这个 jump 就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那原因就是这个 jump 就是一个自由联想。这个联想通常是超越,比如说超越那本书内容本身的,而是你想到了过往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刚才说节奏,我就会想到邹鑫当年是那么讲的,然后就想到邹鑫为什么碰到邹鑫是因为永旭老师那次这个活动还有大树老师对吧。然后我看到节奏想刚好这个小江也写了个节奏的文章,然后前段时间看科幻讲太空,它也是一种空间的节奏。所以 sibling 是 jump 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东西。那如果按照你看它这名字起的也是有点很不搭,前面都是 parent child 还有这个 sibling 都是用人际关系来代替的,结果这边来了一个 jump 这个词,外国人不讲究。

  • 然后所以基于那次讨论,我给他起了一个关系,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做朋友关系。什么意思这个 parent child 这个关系它对应着世俗中的血缘关系以及你工作中的组织架构,是一个你没太有能力去选择的,是一个比较固化的。但是这个朋友关系是你主动去拓展的,也是人高级精神生活的一个表现。如果说你在这个交往圈子就是自己的亲戚,然后工作中的同事,以前的老师没有拓展朋友,这个通常我们可以觉得对,当然别也不能一概而论。总之这个生活有点单调对吧,你因为朋友是可以不受限制的去拓展的。

  • 而同样你的 the brain 过程, the brain 中如果只是像思维导图那样,这本书讲了一个要点,这一个要点下面包括三个因素,每个因素又有三条原则,那只是一个树状结构,那也不是 the brain 的价值所在。 the brain 就是做这种 jump 这种关联这种朋友。

  • 所以当时想到了几句事,有朋自远方来,刚才放的那个李健的传奇,我因为一直喜欢里面那几句话,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就像 the brain 一样。那么同样这个丈夫关系,朋友关系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天涯若比邻,也没有什么远近。

  • 聊一下 sort 对 link 我说了,这个 link 这个如果我去写这个文档的话,会把它放在最前面的 dot link 最核心的观点。那么这一小节讲的是如何安装,当然如何安装当然不用讲,但是我想引申一下,thebrain ,完全可以本地使用,但是你登录的时候需要和它的服务器做验证。我们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软件都采取了这个模式,包括你在手机端很多 App 其实是本地使用的,但是它还是要你需要联网。为什么?因为第一,你的用户权限比如说要做什么商业化升级,这要需要和服务器去做个验证。当然另外一个还有在 App 里面,未来给你推广告,所以需要联网。

  • 那么在这些现在的笔记软件里面,其实有一个小的趋势,大家又开始强调说数据本地化。我自己再谈一个小的逆流,因为大的历史的潮流是越来越集中。当然这个集中太集中也不好,但是总体上集中有规模效应,成本会更低。那么我说所以我把它称本地化,称为一个小的逆流。

  • 当然总体上来讲这两个肯定是相辅相成的,有些东西放在本地,有些是基于云端。但是这个账户在线化是一个趋势,这个没有逆转。因为所有的开发者都会发现,如果是账户数据都在本地的话,比如说你这个软件到底是 PRO 版还是免费版,以前都是以给你的 license key 就是本地的一个文件,或者写注册表或者怎么着,很容易破解。那现在邀请你联网到我的服务器上去验证,那大家就没法破解了,所以至少这个趋势是比较难逆转的。

  • 包括今天刚才给大家看的,这个软件是一个新软件今天是这是我今天才用的。所以我对它也没有特别了解,我也就不为什么点不动新软件有 bug 吗?好吧,新软件,因为这个软件完全是基于本地 markdown 的,但它也是需要用户去登录,并且用了这个邀邀请码机制。

  • 好。然后又说到,那么账号体系是在线的,那在线不是说在哪些线上对吧?它是它 online 的后面实际上是 on 某个 server 或者是 on 某个 database 因此很多人说问那个 the brain 8 和 the brain 后面的这个 the brain 91 直到13,它的账号体系其实是两套,这两套某些地方是打通的,但本质上是两套,就和你手工维持两个,就比如说你调的 brain 没有同步,但你手工去同步对吧?它本质上是两套数据,只是你手工去可以合并。这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你继续看。

  • 因为如果你也在用新版,也在用旧版,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旧版的数据能不能导入新版?这个很奇怪,我以前一直认为的 brand 8 的数据是没办法导入这个 the brain 12 或者 13 的。但实际上是能够的。但是为什么我这我有这个奇怪的认知,并且也没有去查。挺奇怪的这个问题我还得想想,背后肯定有原因。

  • 这是官方给的一个建议,就是签你的啥。就标题 friend suggestion for tradition to your new brand 但是这句话很有意思,就是说 here are some tips for establish a happy relationship with your brain 在这句话当然也不完整,但是我的把它补全了。就是下面我给你提一些建议,这些定义会让和你的 the brain 文件或者说和 the brain 这个 App 建立一个良好的 relationship 有时候这个中英文还是真的不太一样。我们上次曾经讨论感谢这个吴迪老师补充。是曾经我刚才分了个叉,看到了吴迪老师的话,我就忘了要说什么了。

  • 对,就是说中英文中英文的不同 relationship 因为如果说中写中文的话,我们不会这么写,不会像这个机器翻译的说给出一些与你的大脑建立良好关系的建议。我们通常会说,为了帮助你更好地使用你的 brain 怎么能怎么样。但是它这个英文里面叫 build a relationship 和前面我们那个 link 也是体现 sort 之间的 relationship 是同一个词。这种因为语言概念和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对吧,比如说思想,就是一个字可以对应多个意思,一个意思也可以有同义词。但是当这个地方它的字面上出现 relationship 和 relationship 的时候,它就产生了一种关联。所以就让我想到说你如果我们是我们如果认可说 the brand 价值是在这个关系的建立,那么这种关系我们就不要局限在只是说这两个节点这两个思想之间的关系。

  • 你应该就说如果你遇到困惑说为什么我使用 the brain 一直不太流畅或者不太自然,总是觉得有点不太对。那这个时候你要意识到那是我和 the brain 的 relationship 我和他的关系出现了一点问题,就和你的你和你的朋友或者女朋友突然感觉有一段时间。不太对,那是关系出了问题。所以我就是这个地方提醒我们,就是如果一个软件你可以某个工具总是说每一个细节我都知道。但是我总是觉得有点不太自然,或者对未来不太乐观。

  • 这个时候是你和他的 relationship 的关系出了点问题,它是一句有的时候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不再是个功能上的,或者是你找到这个情感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就和刚才我探讨说,为什么我一直觉得 the brain 8 没法导致 the brain 12 它不是一个功能,不是说我不知道或者说我的能力有问题,而是背后肯定有个别的问题,我现在还不知道。

  • 好,那第二个 tips 也很有意思,他说你如何去建立你的 the brain ,你不要去思考说我要去学习什么方法论,或者按照官方的文档,没有官方的方法建议,你就是 just as what it happened as they occur naturally 就像你的思想自然产生的那样,你不会你你我们都不会这么想说。

  • 我应该怎么去想下一个问题,你不会吧,你就是大脑自然去想,你不会先想大脑如何去想。那么同样需用在 brand 过程中,也应该不思考你大脑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去用说到底是父节点子节点。这个想不想你先想说我到底记哪个节点,还是说记那个节点前面那个节点,就是有些事情不要纠结, just do it 这个讲的是自然而然这样,至少你没有压力或者说把压力后移了什么叫后移?就是就像我们说 room research 代表的双量比结算和双量无关,就是 daily note 或者叫一元笔记这个方法的。

  • 价值成功之处就在于以前你用匀笔记的时候,当你想写某个东西的时候,你先要想这应该放在哪个目录下,放在哪个标签下?就是你还没写,你就先来了一个额外的负担。那 daily note 意愿笔记就告诉你管它写在哪,就按照时间写,所以当下的压力就减轻了。当然后面会有整理的压力对吧?你但是这个整理的压力至少在你写个两三百条笔记之后才出现。当然双元笔记就进一步解决了这个整理的压力,你可以不整理,因为那个双 back backrank 就起到了一个 report 的功能。那下面下面这一点它又说第一个要自然而然这一个就说有所节制,就避免。

  • 因为很多人真的很纠结,看那个工具挺好的,说这工具好那能不能把我以前的东西全导进来,然后因为有担心他就过两年倒闭了怎么办?能不能导出去这就好像你打就是你如果是你认识一个你很喜欢的人,然后你说我这个我前女友的东西能不能你帮我保留着?如果我们分手了怎么样怎么怎么样就好像对吧,你和人这样谈很不礼貌。

  • 其实面对一个软件的时候,你如果这种想法其实会在潜意识里面降低你和他的信任度,也就是破坏刚才说的你这个用户 user 和那个 application 就和那个应用或者叫那个 App 之间的那个 relationship 真的,我可能我以前都没意识到,刚才就讲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的就是你潜意识,你就说你的任何想法都会,最后会就是很多事情不是说没有影响的,他要么增加你对某个事情的信心,增加他的成功率,要么就是降低但是我刚才说的任何的不信任都是会对最终结局的这种失败或者是说低效有影响的。所以不要导入 the brain 不要导不要不要考虑其导入其他思维导图,也不要导入其他笔记,也不要导入你电脑上的任何那些文件,虽然它功能很强大。那下面这一点,其实这些点有的时候是,互相矛盾的你第三点就是说又让你看第一个是叫自然而然。

  • 第二个说不要贪婪。第三个就是说也不要太谨慎太小心。因为 the brain 里面它是可以有多个 two 的,就是可以建立多个 the brain 文件对吧?所以你一开始建立第一个文件的时候,你用大胆的尝试,你就当它把它当成一个测试库或者叫 sandbox 就是那个沙箱大胆的尝试,这个大胆你可以理解成说,那我就把这些文件把握键盘的文件全部导进去,看看能不能它的性能能怎么样,做个 ERP 测试也没问题。但是我想说的就是你在你的测试库里面可以大胆去折腾,但我自己在我的正式的库里面其实是比非常节制的非常节制。那么这个节制有的时候其实你知道的越多越越容易有些纠结。比如说当我意识到说 the brain 因为它是用数据库记录很多信息。那么当你添加了一条记录就把它删掉的时候,实际上数据库里面并没有去清空,他会先记上几月几号几点,我建立了一个这个这个节点,然后又几月几号我把这个节点有删除了,其实中间有一堆历史的,所以他那样弄了之后,让现在有时候弄的我想修改那个节点,我都想先忍一忍,等到下一次想修改的时候就修改一次,免得留下太多的这个版本的修改记录当然还是人家应该还是要计应相信计算机的,就是它的性能,它的性能进步很快这是它对使用一个 the brand 文件的三个建议,自然而然有所节制,勇于尝试,大不了换了再换对吧。每个每次换的过程中,其实这个就像是就像你换笔记本换手机,每次换数据肯定有所丢失,但是总体体验还会进步。

  • 好,这一章也不知道讲这一章还是这一节了。就这一部分它是讲的在 the brain 里面去漫游精神事件 H 漫游。这句话也有点小哲学的意思,就是刚才说了说你要建立一个 user 和 a the brain 之间的一个良好的关系。那么这种良好其实它没有客观标准,更多的是一种直观感受五心安处即为故乡,包括你用很多软件,很多时候你会问别人说。我现在有一点纠结,是不是要用另外一个,太不要用现在的了。其实很多时候你这种纠结已经是代表了一个答案了,就是你不想用了,别人告诉你理由告诉你十个理由你还是会纠结,因为你可能内心深处有一个情绪。

  • 那么同样当你喜欢某个东西,它也不是一个客观的,有什么指标可以衡量,而是就是一个主观感受 comfort 那怎么 comfort 呢?那一定是这个 the brain 就是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去建立起来的。所以我翻译了一句,就是说就说按照直面的翻译,这句话的话就是说用我的手,因为 with your own hands ,用我的手在贱我的脑。

  • 但是我突然发现来一个谐音梗这个键,因为你在计算机上就是 type type 改成这个键也挺合适用。直接然后改成这个键也可以。就是你看一下别人的 the brain 那就是它的精神世界或者说就是它的真实的一个世界。就和那次我把我的 the brand 整个的数据库文件全部共享给永希了。我说你看了这个就知道我的整个情况了。但他那个 style 也给过,我给我看过他的那个层层 chat 的九宫格也基本上就是能代表他的一生或者是整个的这个关系。

  • 这是如何建立,这些都比较简单。当然那个开始建立的时候,打开新建一个 the brand 文件,它会让你选择这个主题。我的意思就是这个主题还是要避开的。一开始千万不要折腾,就和你做一个 PPT PPT 你如果一单去改那个格式,改个颜色、改个字体、改个大小,你以为是两下就能搞定,其实你会搞上十分钟都搞来搞去还不满意,所以这些可视化的效果就先不折腾。所以最好为什么说 notepad 是个好工具,就是避免你很多去折腾。

  • 这一点其实是说 the brand 很多菜单在某些状态下是灰色的。为什么呢?因为开发者很用心,在这些情况下,这些菜单是用不了的不是出 bug 了,这个地方很体贴,这也体现了你看我们说 the brain 的这个动态,它是一种就是呈现数据是动态的,你点这个节点的时候只呈现它周围的一个信息,不会给你呈现全局把那些都过滤掉了。那么这个这个应用它也是动态的。

  • 这就想到了那个三体里面对未来这个世界的人机交互界面所设想的就是比如说你进到一个太空键里面,发现那个键里面没什么装置,为什么没什么装置,因为不需要,当你需要坐下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把椅子,当你需要战斗的时候就会出现武器,这就是一个动态的界面。动态界面什么意思啊?我们再回退一下本质。

  • 想一下,动态界面其实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一个转换。因为无论你在我们在屏幕上,还是说你在家里,你的桌面上,那个太空键里面空间是有限的,你不希望所有的东西都摆在那对吧,所以你希那就那怎么办呢?那就是说我为了空间更大,我就把它在时间维度上去去做一个分配,当我需要的时候你再出现。

  • 那么同样比如说现在我们其实也是,比如说刚才我给大家展示那个 PowerPoint 的界面,给大家展示白板工具的界面,现在又展示 PDF 的界面,我为什么没有把它并列着?因为并列的空间小放不下,我怎么办?我就花时间去切换。所以很多工具的纠结包括那 all in one 其实也就是一个时间空间的一个权衡因为这两个因素对人类都是有限的,则是在不同情况下,你的偏重不相同,所以你会有个权衡。但是你想彻底的两个好处都占那个就别想了。好创建思想。创建思想就是我们说的那个三板斧对吧。三板斧可以两个解释,第一个就是一个时间顺序上的说,噢我怎么去丰富的 the brain 先建立一个节点,然后去拖动,拖动之后再建立另外一个节点,就是三步往往复循环,就生生不息地创建了很多节点。另外一个你可以理解成说有三下,这个节点向下向左向右三个方向。再次复习一下。不这个再次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因为有些话我不会说。

  • 其实我想的过程中,其实想当到了这两天群里面讨论 the brain 在 iPad 上面的体验,说非常好,可以拿着那个 a pencil 去试,因为我还没来得及试,因为我的 pad 主要是我女儿在用,他着拿点 pencil 经常画画,我想有时间的时候可以试一下。但是在 brand 确实做得非常的体贴的,我们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前一次讲那个 the brand option preference 里面有一个选项,就是我们这个触控。如果你的 PC 有触控,我就是有触控的,你看现在我就想拿的手指的话,不是用的鼠标,就是当你拿个手指去点屏幕的时候,你希望你的手指的动作更像一个鼠标还是更像触控比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所以它想的还是比较细致的。

  • 它的 iOS iPad 版本做的据说非常好,甚至比桌面板更优雅更漂亮当然这个不太关注。而我印象中因为桌面版是有免费版和收费版的,而 pad 版是不分的,所以是不是 pad 版上能有一些类似于桌面版 PRO 的功能我不太知道我不太关注,但是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并且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群里有一个很热心的网友说我为了 pad 上面的 lebron 因为它不流畅。那我怎么办?对吧?我不是说整天抱怨着 brain 找什么这种优化的小秘籍,没什么秘籍的或者是等着开发团队去解决。

  • 很简单,自己换了一个 iPad PRO 这个其实那天我想就得有延伸了就是真的我们有时候对这个工具的价值。你如果老在自己的场景里面,就容易陷在里面。比如说我们会很自然地赞美说我的笔记本, pad 我的手机是五千一万。我觉得很正常。然后一个软件他就觉得如果是 1000 就觉得比如像 the brand 觉得就有点贵了。但实际上,在工业领域,这个情况是翻过来的反应过来的。其实那次其实两年前我就想去推广一下 the brain 组织团购,那个时候是先和国内的代理商去谈的。其实谈的结果就是对很不乐观,没有结果。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代理机构看来, the brain 属于什么呢?属于价格有低,销量有低,没什么谈的必要,就是这个东西没价值。就是比如说比如说有人来说张老师,你帮我回答个,给我解决一个问题,我给你三块钱,你就会觉得哭,要不得就要么你们免费给你解决了要么对吧?你这个价格有点太低,那个机构你就是觉得说不认价格太低,你看个人用户觉得它很高。但是在机构看来说,我的一个 adobe acrobat 可能要 5000 块钱。会甚至更贵一个 office 是多少钱?是什么那种工业软件更贵几万块钱? the brand 1000 块钱,我给你降到一半的价格,也不会带来销售增长。所以没兴趣。

  • 那么在企业里面其实也是这样的,因为我之前做 ERP 对吧,我们现在感觉就刚才说,我 1 万的笔记本上面可以装 N 个 1000 块钱的软件,那件很贵的,应该可能有就三三四个只是花起钱的软件,然后还有一堆免费的软件。但实际上你在企业里面,比如说我们做一套 ERP ERP 系统,它的构成是这样的,就是如果我他需要硬件我如果买硬件的钱是 1000 万对吧,买个买几台服务器,花 1000 万去买硬件。我们做预算的时候,那么软件的价格通常要支持 2000 万,而实施费可能要到 3000 万。但是这个比例所以是反过来的,硬件最便宜,软件是贵的,那个服务实施费是更贵的。那因此对应到我们个人产品里面,你就应该这么样想。就是如果我们看某款工具对你来讲极其重要,比如说 the brain 对 the brain 对我来讲就很重要。那如果假设它将来不更新了,那么我可能就会留着某一台笔记本,就是每留这么一台旧的笔记本。比如说将来出了 Windows 15 了,它不支持,那我就留一台记笔记本只装 Windows 11,为了它维护它,那么这才是你对它价值也是其实对它的价值也就是对你自己的价值的一个最终认可。

  • 你说到哪去了?这是回来往下翻创建节点里面这个小技巧同志们,那就是我估计很多人和走神,我应该设计一下跷跷或跷跷黑板。小技巧这个地方就是批量输入 N 个节点,这个比较简单的,就是加一个英文的分号,但是这输入的批量节点是同级的对吧,你写一个节点,在它下面放四个子节点,你就可以一次输入。这是一个这个小技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后面还有几个高级的小技巧,其实之前都讲过的,那么同样建立了这个 N 个子节点之后,它就有个排序问题,默认排序按照字母顺序,然后也可以按照名称类型修改日期或者是激活日期来排列。这是个排序。但是排序其实不重要,刚才说过了,它是一个动态的,因为就是你这个节点下面的子节点,它不仅仅就这一个的附节点,它还会出现在别的地方,所以到了别的地方的顺序就乱了。对,你就这这这个会打个比方,就是说我们理解成了一家人的话对吧。

  • 父亲下面有三个儿子,他肯定是按顺序排的。在这个场景下,但问题是这三个儿子又在不同的公司,在那个公司场景下,它肯定不是按这个顺序排了。排序不用太纠结,这个是通过拖放来创建这个 sort 这个拖放是指的你的资源管理器里面,把这些文件拖放到 the brain 里面。我曾经记得那个战损,因为战损在专职做,他不叫培训,就是专职做自有职业者。之前她是做做咨询公司,就是在咨询公司里面工作做项目经理。我印象中他那个时候用 the brain 来管理过项目的文件,就是传统的文件目录不够,他用 the brain 来管理。那么后面问他说怎么管的时候,他用那忘了不是有点忘了,他就否认这个说法,但是我也搞不清是他我们有的时候这个记忆会很有意思。

  • 我这里面想强调一个什么呢?就是说拖放这个简单的动作在不同场景下其实是就是就是你要看怎么说。拖放是一个词,如果不解释,大家说明白拖放。拖放。但实际上两个维度值得关注。第一是向下细分,第二个是看就需求细分,第二个是看这个软件是如何实现的。那么你想拖放的目拖放你想发生什么?是把这个 A 拖进 the brain 里面,是复制过去还是移动过去还是链接过去?那至少有这三种区别。那为了方便,当然你可以拖完了,拖的时候出一个彩蛋问一下。

  • 但是为了方便,为了快捷, the brain 是用了三个,就是拖的时候按住不同的 control shift out 以甚至是它的组合键去解决这个问题到底哪个是复制,哪个是 copy 我也记不住,用的时候临时看一看就好了。但是你知道这个思路,它看它是做得很细致的,这就是成熟软件和一个模仿者的一个初级的区别。很多时候你会说比如对这个 the brain 很贵,我经常用 obsidian obsidian 里面有 exciting brain。也很差不多,但是你一旦用起来就会发现这些细节上差得非常多,因为它迭代了这么多,但就这种各种场景下去迭代这些需求,你可能用的时候意识不到,但你当换了软件的时候,你立即就意识到它的差别了。

  • 然后讲到一个 pin 的功能, pin 的功能,我说我们就打个比方,它就相当于浏览器把它当成浏览器里面上面的一行收藏夹,但是它和收藏夹不一样的是什么?浏览器里面的收藏夹,点一下下面的网页就跳转了。只是这一个功能对不对?点一下就跳转。而在 the brain 里面给下面看一下,而在 the brain 里面为什么又点不动了?今天的 brand 表现很有问题。

  • 买个导播机。减轻负担。

  • 但是我要给你大家演示多,因为多设备,对我来讲就是这个这个这个携带会问题比较大,全体最小化,然后进到 the brain 好吧,进不了大家想象在大脑里面,来想象就是在浏览器里面,在浏览器里面看看。就是说这个 pin 还有下面的那个 history 它是一个我说叫活的,它就是一个节点,它和这个节点是一样的。什么意思呢?你可以在这把它拖,就是在这个地方把它拖过去的,可以拖动的。大家一定要记得这个非常方便。就是比如说这个 health and fitness 你想拖到一个很直就是视觉中看不到的节点,那你就先去点那个节点一下,点了之后它就会出现在这个 history 里面了。然后你就拿着这个你就点住它,拖过来就行了,拖过来它是可以连接的给你看一下。

  • 对,这是另外一个地方,你那个地方他们他他因为他讲的是分开的。我们讲的是连续的看到一个功能,看到一个概念就把他的使用都讲了。然后他讲了一个这个很有意思的,叫这个我之前都没注意到的过,改变关系的时候怎么快捷操作。这个没有演示,还我把硬杀掉。 the brand 我一直怀疑还是腾讯会议因为在做视频分享就导致的性能下降。

  • 一个也都对,你要用两台电脑才对。

  • 不过两台电脑,那怎么去什么呢?

  • 导播机跟那个去足球赛一样,它会有导播机。所以可是你就不能期待了,期待是 5 节。

  • 就是这大家大家对,留个作业,相当于大家自己去研究。就是当你想把比如说研现在,你看这个 experiment 它是这个 true 的子节点对吧说我刚才建错了,不是子节点,它应该是它的 jump 这个类型。那怎么改以前我们可能都是不知道怎么改,先把它取消掉,再再重新连接是吗?这个不用不,如果这个修改的话,你直接对我们今天的做法是拖住给点住这个小小圆圈对不对?然后把它拖到这儿来是不是?但是你想那是个精细的操作,你得先定位到这个小点上再去拖。但实际上它可以直接拖动这个 sort 你就按住这个 sort 然后就移动移动的过程中往这边移,往左边这个区域移动的时候,它自然地很聪明地就知道。你要把它移过来,你会按翻到看到这个线就动态地过来了。那他不来了,这一点大家也是自己去试一下,自己去试一下也方便。

  • 然后这个地方它讲它的 instant activation ,这个词不用说了,就是说无论我们在搜索的时候,在搜索框然后打上了一两个词单词,一两个字母它就会自动匹配了。这个功能确实很人性。那这个功能在我觉得它相当于你想我们普通的人员用 office 当然最早之前那些打字员计算机是打字机,打字用 word 用什么 WPS 其实就是一个最原始的工具。但你后面想一想,程序员也在打字,但是它那个工具就很智能,为什么?它打上了一小部分,后面就自动补全了,对不对?它那个 IDE 我觉得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IDE 的这个思想,然后去把自己这个很各种不同的工具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 rde 环境。

  • 当然现在很多工具也在 rde 化。你比如说最明显的就是比如说你在 Excel 里面, Excel 里面去输入一个数据的时候,如果你前这一列前面你输过,它会自动地去提醒你对不对?这就很方便。那你想 word 有一个功能吗? word 没有,但是那些 editor 进化之后就会有比如说还是那一个活的工具。 1 我觉得是我的 Windows 出了问题,可能是因为我现希望不说。

  • 10:09 啦已经讲了一个小时啦,这才讲到 57 页。再讲讲一会,讲一会就结束了,看下面是什么,反正太多了来霸占。这一个讲的是说 the brain 里面右侧是可以打开一个网页的。那这句话好像想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你想那个我印象中应该是立清吧。吕立清大概他就听了一次课还两次课。听到这个功能之后立即就很兴奋地尝试了一下,就是把 the brain 和我不记得是 obsiding 还是另外的工具结合在一起了。那我第一次讲的不是第一次,某一次讲在 brain 的时候,其实也这边是一个 the brain 的。我有点忘了,就是相当于 the brain 这边是一个 salt 这边是它那个 plex 主区域,右边是个浏览器,相当于而那个浏览器里面你其实可以打开什么?不仅可以打开网页,你可以打开你的 notion 你的幕布石墨文档 Google Docs 你可以打开应用,而左右它是联,它有左右它是联动的。

  • 因此如果你在石墨文档或者对,比如说给你在石墨文档里面有很多文档,他自己的目录体系,你觉得不方便,那你就可以手工的搭建一个基于 the brain 的一个体系,它跳来跳去,然后点一下右边就打开了对应的那个石墨文档,所以这也是一种继承。当然这种继承不是毕竟有一点成本,不适合大规模地用。但在某些场景下用起来还有一个很巧妙很想不到的效果。就像 obsiding 也支持浏览器,所以很多人就把它改造了一下。一遍窗口是那个微信读书,另外一边,窗口就做笔记。

  • 其实我们看软件的功能,和看文档其实就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顺序。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如果说知识的话都讲过,但是我们也我每看一次讲一次还是有不同的发现的。那比如说这个点刚才说创建链接,那就是如果你能看到它,那你就拖动。如果你看不到,你可以把它临时放在那个 pin 或者 history 里面,也可以去拖动去关联。但是还有一种就是说那我就不能不看到它,我知道它存在。那这个例子就和我举个例子,就想说我们对,假设我们是一个现场的交流。

  • 如果我说那个谁来回答一下,你看我很可能很下意识的直接用手指着那个人说那个谁因为那个名字我可能没反应过来,谁来找我忘了,但是指的就是你所以这是一种基于视觉的。因为视觉还是就是人,就是视觉的信息交互占了我们比例子会非常高,它的效率也很高。但是如果在视觉之外没看到它,它在隔壁我没法指给它,这时候你会你的办你土办法,你跑过去就是比较慢。好的办法是什么?你喊他的名字。诶那个张同学过来来来一下对不对?我们现实中经常这么做嘛。

  • 因此对应到软件里面,对 the brain 里面,就是你的那个输入框里面,拖动之后输入框里面去输一它的名字的一部分就提示过来了。这个也是我讲的那个 literary 的那个好处。比如说我们你你你比如说我们在微信里面要发给对方某个文件,标准的操作是先找到这个文件,把它拖到微信,或者说在微信里面去找打开文件框,然后一级一级去找到它。其实也是说无论从 A 处还是从 B 处都是,反正都是要经历哪个路径它的找按照它的目录处找到了它。

  • 而 literary 则是 Windows 下面的一块软件,就是在那个打开框里面双击一下,或者叫双击 control 或者是就自动的出现有搜索框,这个搜索框里面你只要输入它一部分名字,就像喊它一样。小张过来一下。然后它就自动出现了这个属于双击,就自动进入到那个比如说传到微信里面或者上传到某个地方去了。

  • 所以这个思想其实是一个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功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想为什么软件的开发者能够发现这个功能它一定背后是有它的现实中的依据的。那么当你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碰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用直接依赖于说哪个软件有这个功能或者是哪本书上有这个想法,而你观察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你就能找到把就有可能找到答案。

  • 把这个忘记和删除讲完,讲完我们就结束这一节课。 the brain 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是正主这个名字,它即将叫 the brain 它就叫全面模仿我们的大脑,它有一个 1 万这个功能。别的软件都有删除。他很多人第一次说为什么没有删除?对,因为他的理解中第一步不是要做删除,是要做 forget 遗忘这个动作。但是我只能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特性,我其实很少用遗忘,我也不理解以往之后会怎么样。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应该是两点,几两个几个不同的角度。

  • 一个就是是我始终觉得笔记软件它相比人的大脑确实有一个缺陷,就是它对不会忘,你可以当它当成你的 feature 但是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 bug 大概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记忆力就是记住的不能忘。很多人说哇那多那多厉害,这是天才,但它实际上很痛苦,它的信息太多,其实忘掉是大脑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那同样对于计算机,对于软件来讲其实也有一个性能瓶颈。虽然说硬件发展得很快,但是你发现软件对它的消耗也很快,它总是性能是不够的,带宽是不够的对吧?比如刚才直播过程中,我的心在哪在?这就是性能不够。那怎么办呢?就是该处理的数据要处理。那这种处理其实遗忘是一个比较智能的,但是也比较难做的思想。但是一个简单一点的,我觉得是归档,就像电子邮件,其实那个 Google GU gmail gmail 我觉得有一个非常大的在这个邮件使用历史上有个非常大的进步,就是它把这个很复杂的有点归类给干掉了。当然它有一些 filler 但是在基本上很增长的很少用搜索代替归类。

  • 但是还有一个思想就是地上归档,就是 keep your inbox zero 处理完的,就不是说把它分类到某些地方去,而是一键归档。但是这个它那个归档其实只是放到一个不同的目录。而我印象中真正做得比较好的那个归档工具不是归档工具,就是有一个就是有几个 outliner 一个是最经典的是 workflow 吧?还对,还有一下想起来了那个叫 Modeo 但是后面好像名字改了,是前微软的两个员工做的那个也是一个 outliner 但是 outliner 它有不同的面板,它和电子邮件和 gtd 结合得比较好。它里面是有一个归档功能的,就是真的是从这一个 outliner 是一棵树,就从这一棵树去移到了那个归档,那棵树这样就保持性能比较好。

  • 是不是 dynalist 或者是那个 checklist 也有个归档功能,就是其实归档后是可以实现。 1 就是有一点我觉得至少可以实现,就是当你的数据库就相当于分成了一个热数据和冷数据搜索的时候,先优先搜索的数据,如果找不到再搜索到数据。那说到这里,全是那个应该是 dynalist dynalist 有这样一个小功能,其实体现了这个思想就是在搜索框里面。你输入某个词回车是表示在当前的文档里面去搜,好像是比如说 control 回车是表示在整个库里面去搜。那所以其实按照这个机制,我觉得至少加一个归档案机制是比较有意思的。不能不整。

  • 这两个很有意思的,就是但是这个地方会引出来,这是一个说是 1 万怎么删除呢?如果想强行删除的话,就按住 shift delete shift delete 那想到这,我就想起来那个这个组合键其实很有意思。对组合键,比如说快捷键,很多人你觉得快捷键是没? control O 打开 control S 保存 control F 公司退出,这是快捷键。其实很多人会忽略。还有一类快捷键,比如说像我现在 PDF editor 里面很多东西,它因为 control 这个键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对不对的太多了你也记不住。但是还有一种快捷键,就是看到这个 F 了吗?那就是按住 Alt F 它就好像在这边这个 F 强调了 F 这就出来了。然后你再按什么 S 就是保存,再按 P 就是打印。

  • 所以好的软件就算没有那个什么 control or control 那个快捷键,只要有这个功能,你也可以用 Alt 这种组合去做,这也是用快捷键实现这种快捷键更具有普适性,也非常适合脚本去做。那是你再进一步去扩展的话,那就更简洁的快捷键。对比如说像这个工具,它就它支持一个键,就是快捷键。比如说打开 O 是打开 O 只是 open 而不用 control O 被为什么?因为 PDF 里面没有输入状态,你打一个 OU 代表一个指令。那其实还有一些很巧妙的设置。很多人觉得说辅助键只是 control shift Alt 及其组合,但是我见过的最巧妙的一个快捷键,你想就是极点无比。里面它是什么呢?就比如说你打字。

  • 好比如说这个样子,我打这个的时候它会有一堆的候选项对吧,因为五笔需要的词库比较精确。如果我觉得哪个词没有,比如说我说如玉这个根本就不是这个词,把它删掉。那删掉怎么删呢?当然如果不用脑不动脑子的方法就是右键点击去删除。但是几点五笔做了一个很好的功能。它这个时候比如说要删这个,就按下 delete 加3,按住 delete 键按 3 就把这个词删掉了。这个给我的印象至少应该过去就将近 10 年了,我还印象很深,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设计就讲到这,这才讲了 70 页。后面估计还得两次课,谢谢大家。有问题吗?

  • 有。我觉得这样讲很好。对,这个跟讲佛经有点像。

  • 讲经老和尚念经。

  • 对,就是其实是大家在一起,这个正规度很,大家可以问问题。

  • 另外问题, PDF 我肯定可以发。我所有的讲的那个视频,不仅我。

  • 我讲一个第一个就是如果有用 4k 一幕的话来打开这 brand 话,它的 node 之间的这个所谓它只要限link ,它的 properties 就是这个备注就会看得清楚,不然就看不清楚。好所以你能够模拟 4k 也可以,就是我觉得这点是挺重要的。然后再来你。

  • 是指的 Mac 下对吧?

  • 我觉得都一样,它是解析度的问题。就是 the brand 它其实特点就是它的这个手动链接跟这个双链其实是一体的,像那个 head base 它就是手写的链接。然后 screen mana 不用的 screennote cream screen tool 另外一个它是自动链接,它就是因为限制这个所谓上下跟 join 的,它才可以用手动做出双向链接来。

  • 可是这个东西的链接的一些精度你在太小的一幕是看不清楚的。好,所以如果也不用买。就是同学如果有这个 4k1 亩的人可以试看看,他会看的看见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是第一个。然后第二个就是其实它是一个实时同步的东西,所以它用在多 CPU 的话也是很强悍的。就比如说我有一台新的电脑,然后我的旧的电脑也可以用,然后我的 iPad 上面也可以用。所以我事实上就有三个键盘可以在这 brand 里面输入。其实它是非常省功的,就不会出现玉芯。今天说这个电脑的效能不足,所以这个腾讯它没有办法播出的问题。好,大家可以慢慢尝试这些。我觉得其实用硬件改变世界的功能,硬件软件还有知识。好,以上。

  • 好活过来了在哪活过来的给大家演示一下。就刚才说的那个,就是比如说原来我们这个节点说它不是它的子节点,是要改成它的平行节点。比如说我们会有按住这个小点,是不是按这小点去拖动,这个就很繁琐。因为你要找到这个精确地定位这个点,但实际上不用找那个点拖住它看着喏看到没有它,它就,我在这不同的区域,它就自动的位置就变了,听到了没能看到是不是好,这是那个功能。

  • 另外一个就是举的那个例子说,你要找到那个是对象,再把它拖过来还是去呼唤它这个例子比如说刚才说 PDF 能不能上传,当然能我的所有东西都共享的。那上传的时候标准的功能标准的动作是上传文件。然后很多人在这去找是不是,这是标准的那个动作。那么好一点的,其实比较好一点的,就是先找到那个软件,找到那个文件,比如说找到那个文件,随便找一个找这个文件,然后在这拖放对不对?这是拖放,但是也是先找到,只是那个地方找,你可以用你喜欢的任何工具去找,找到会快一些。但实际上我说的那个呼唤它就是是这样的,比如说我正常的操作都是上传,但是我不用这个地方,我其实用这儿。文件叫什么?肯定是叫什么 PDF the brand the brand 然后中英对照就在这个被上传了,这就是呼唤它,我不用先找到你,再把你送到某个地方去,也不用先到那个地方再去一一步一步去抓你,我喊一下就过来了。 OK 就是那个思想。

  • 对,说到那个还有一个点,就是我刚才其实说了,说群里面有个人发了一个。看那个图。

  • 对,就说这个图这个图书可以优化,那可以优化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你想一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你目的是展示这些内容吗?但是这些内容前面因为你这个地方很小,对不对?就是一个节点展示不了太多字。而前面这个没用的这五个字,它就是这个杂挂传加上书名号其实是没有用的。那怎么优化?优化其实是在两个方面都有优话,就是第一在创建的时候,在创建的时候,这但是另外一个 bug 还在,比如说这个叫打挂转对不对?好?打挂转。

  • 然后我们创建一个子节点,这个子节点按照我们就是刚才那就说我的目的是创建项刚才那个一样的,我可能要手工敲住,再敲一个拉卦转第一句对不对?这个 bug 还存在,现在我现在打字是上不了屏的,但是它能上去看不见把它直接给取结论。如果这个子节点里面需要带着这个父节点的内容,那么你不需要去打字,既要打上一个逗号,打上逗号之后再随便地打一些别的,比如说到七八九十七八九十,因为这个就有 bug 看目前数了一回车就能上过来了。就在这儿了。就在哪儿呢?就在这儿。对,你看我刚才打的是一个逗号,一堆数字,当我光标没带这儿的时候,它就是后面这堆数字,当我后面移过来的时候,它就移过来的时候,前面就显示出来了。所以既实现了这个内容,就是因为前面这个东西视频你在这个在这个场景下,你不需要看前面的,既实现了这个信息的完整经典,又能保证,因为它可能有很多附节点。当你打开这儿的时候,你知道这是搭靶转的什么。 OK 这就是那个小技巧。逗号。当然进一步补充,这个逗号不仅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就是英文的逗号就代表父节点。但是再强调一下,只有在创建的时候才再生效。你说我创建完了,我想再改一下。那这个应该是不能的,你看现在就逗号就是逗号,这个是不能的。就这个小技巧。所以你可以记住说,我创建子节点的时候,分号表示并列一分号,二分号。

  • 当然就创建了三个代表并列逗号,代表引用上面的一逗号,这就表示一打挂转其实还有顺便说一个还那个竖分隔线,这个大家看不见就比较郁闷了。比如说 abc 的竖线 no 不叫notes ,就是 abc 能看到吗?就是因为每个节点它其实是有这个节应该准确讲label ,就是你可以一次性地把这个节点以及它的这个标签内容给输进去,用一个英文的那个分隔线。好,这个小技巧就讲到这。大家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我先我先结束录制。